zoty中欧体育:光影运动绘文旅: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创新实践
清晨的阳光洒在城市广场,广播里循环播放着“周末去哪儿”的旅游推荐,大屏上实时转播着社区篮球赛的精彩瞬间,不远处健身步道上老人打太极、青年跑马拉松的身影交织成画——这并非普通的市井图景,而是广电旅游体育局以“融合理念”编织出的城市活力样本。作为统筹文化传播、旅游资源与体育发展的“超级枢纽”,这个部门正用声光电的魔法,将看似割裂的领域拧成一股绳,为城市注入流动的生机。
一、声光里的文旅密码:从“单向输出”到“双向共振”
传统认知中,广电是“信息传递者”,旅游是“消费目的地”,体育是“竞技场域”。但如今,广电旅游体育局正在打破这种边界:用镜头当“导游”,用声音做“向导”,让文旅故事“活”起来。
去年夏天,某市推出“跟着主播游古城”系列直播,邀请网红博主走进千年街巷,边走边聊历史典故,同步开启“云游”通道——观众不仅能实时互动提问,还能通过弹幕投票决定下一站去向。这场直播累计观看量破千万,带动线下客流增长40%,甚至催生了“主播同款路线”的定制旅游产品。不止于此,该局还联合影视公司拍摄《非遗里的运动》,将武术、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嵌入剧情,既弘扬了文化遗产,又让体育精神有了新的表达载体。
“过去我们只想着‘宣传’,现在更关注‘共鸣’。”一位负责新媒体运营的工作人员说,他们开发的“文旅地图”小程序,不仅能查景点,还能一键预约体育场馆;推出的“运动+文旅”短视频挑战赛,鼓励市民用镜头记录跑步时遇到的风景,让“动起来”成为旅行的新打开方式。
二、运动中的城市名片:从“赛场”到“磁场”
如果说文旅是城市的“软实力”,那么体育就是“硬底气”。广电旅游体育局深谙此道,正把体育赛事打造成“流量入口”,让城市因运动而闻名,也让运动因城市而升温。
每年春秋两季,某市的“环湖马拉松”都会成为全网焦点。赛道沿湖而建,选手奔跑间既能感受风穿林海的清凉,又能瞥见古桥新月的诗意。为了让赛事更具传播性,该局提前三个月启动预热:通过广电平台播放“跑者故事”纪录片,在网络发起“最佳观赛点位”征集,甚至在赛道旁设置“文旅快闪店”,售卖当地手作和特产。最终,这场赛事不仅吸引了2万名跑者,还带动了沿线民宿预订率上涨60%,甚至让一座原本默默无闻的小镇成了“网红打卡地”。
更妙的是,体育正在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纽带。社区运动会上,老人组队打门球,孩子参与趣味田径,年轻人组队踢足球,广电旅游体育局则通过直播车将这些画面传送到千家万户。“以前觉得体育离我很远,现在发现它在身边。”一位参与社区篮球赛的居民笑着说,而这样的笑容,正是城市活力的最好注脚。
三、服务里的民生温度:从“管理”到“陪伴”
除了“造热点”“树品牌”,广电旅游体育局更在意“暖人心”——让公共服务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,像阳光一样温暖可感。
在老城区的社区中心,总能看到“文体驿站”的标识:这里不仅有免费的健身房、图书角,还有定期的“电影下乡”和“体育指导课”;在旅游景区的游客中心,智能导览设备不仅能推荐路线,还能实时显示附近体育设施的开放情况;就连乡村小学的操场上,也多了几副崭新的篮球架,那是该局“体育器材下乡”工程的成果。
“我们的目标不是‘管好’,而是‘服务好’。”该局负责人表示,他们正在推进“智慧文旅体”平台建设,未来市民只需一部手机,就能预约场地、查询活动、反馈建议。而在偏远山村,广电信号覆盖工程正在延伸,让山里的孩子也能通过网络看体育赛事、学文旅知识。
或许有人会问:“广电、旅游、体育,这三个领域跨度这么大,怎么做到无缝衔接?”答案藏在每一次跨部门的协作里,藏在对市民需求的精准把握里,更藏在“让生活更美好”的初心里。
当清晨的广播再次响起,当傍晚的运动场上人潮涌动,当游客在社交媒体分享“这里的风景能跑步”,我们知道,广电旅游体育局正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,诠释着“融合”的意义——它不是简单的叠加,而是化学反应般的重生,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与归属。
而这,正是城市最动人的模样。
留言: